您当前的位置:文化渊源
北魏太子元恂被囚孟州无鼻城
发布时间:2012-3-13 15:47:20
   无鼻城位于孟州市东北城伯镇西姚村南的湨河(又称蟒河)岸边。乾隆版《孟县志》载:“无辟邑在前后姚之间,今按西姚村西南里许,城迹犹存,高七尺许,南北长二十二步,东西长六十步。”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》载:“溴水(即湨河)经无辟邑,世谓之无鼻城。”清初顾祖禹所编《读史方舆纪要》载:“后魏孝文太和二十年,废其太子恂为庶人,置于河阳(今孟州)无鼻城。” 《大清一统志》卷之一百六十《怀庆府孟县》载:“在孟县东,后魏太和二十年废太子恂置于河阳无鼻城……”如今已不见其全貌,仅有残存遗址。
    那么,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废太子元恂?又为什么要把他囚禁在无鼻城呢?
    北魏孝文帝(467年~499年)拓跋宏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。公元490年,24岁的拓跋宏开始亲政,他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汉化改革,第一件事就是迁都洛阳。
    北魏是北方游牧民族鲜卑族统一了北方,建立了北魏政权,定都平城(今山西大同北)。但是平城地位偏北,文化上并不发达,又处北方山区,干旱少雨,农业很难发展起来。交通不便,又没有漕运,粮食供给是一个大问题,很难控制整个北方,在军事战略上对北魏政权的巩固很不利,非常不适合作为一个国家的首都。于是,孝文帝从公元493年至公元495年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了迁都洛阳的工作。 孝文帝的改革还有以下几点:一、禁止鲜卑贵族及家属穿着胡服,一律改穿汉族衣服。二、禁止鲜卑贵族讲鲜卑语,一律改说汉语。三、将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,把皇族由“拓跋”姓改为“元”姓。四、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。五、采用汉族的官制、律令。六、学习汉族的礼法,尊崇孔子,以孝治国。
    孝文帝改革,促进了民族大融合,但受到了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,一场反对改革、反对汉化的武装叛乱便开始酝酿了。恒州刺史穆泰是反对改革的激进派,他联合平城周围的宗室贵族,准备发动武装叛乱,拥立阳平王元颐为皇帝。事情败露后,孝文帝立即派任城王元澄前去平息叛乱。
    让孝文帝始料未及的是,他的太子元恂,竟然跳出来充当了反对势力的急先锋。迁都第二年八月,孝文帝巡幸嵩岳,太子元恂留守洛阳。元恂素不好学,常思北归,又不愿说汉语、穿汉服,顽固保持鲜卑旧俗。孝文帝出巡给了他可乘之机,遂与左右合谋,秘密选取宫中御马3000匹,阴谋出奔平城。事发后,洛阳禁卫元俨派兵严密防遏各宫门,阻止了事态的发展。孝文帝闻讯大惊,急返洛阳,当即召见元恂,怒不可遏,列举其罪,亲加杖责,直打得皮开肉绽,才拖出门外,囚禁于城西别馆。496年12月,废元恂为庶人,囚禁于河阳无鼻城,派兵严加看管。次年(497年)四月,孝文帝赐元恂毒酒自尽,时年15岁,“敛以粗棺常服”,就地埋葬。
    无鼻城始建何时?查无史料。“无鼻”又为何意?颇让人猜想。古代有一种酷刑叫“劓刑”,就是割掉犯人的鼻子,使犯人成为无鼻人。故而,无鼻城很可能就是关押“劓刑”犯人的城池。当然,无鼻城里的犯人并非都是无鼻人,无鼻城也就是座囚禁犯人的“监狱”而已。且离都城洛阳较近,关押的犯人定是重犯,便于朝廷管束。元恂因阴谋叛乱被囚禁于此,最后被赐死,也合乎情理。
    据说,元恂被囚禁无鼻城时,孝文帝派姓凌和姓胡的二位将军看守。凌、胡二将军率军驻扎的地方后来也成了城池,叫凌胡城,其位置在今孟州西北赵和镇(凌)胡村。乾隆版《孟县志》载:“凌胡二将军年代、名字皆无考,凌胡城亦称古城,在县西北十五里。相传凌胡二将军驻军于此,今城址犹存,高丈许,城内黍高麦秀,田原百亩,城西有凌胡寺,明弘治间建寺,西为古城村。”今城址尚存,有凌胡冢,相传为凌、胡二将军死后之墓。